订单包裹查询
查快递

查无结果,请检查单号和快递公司是否有误

有亚马逊卖家狂掉90%评论!新一轮整治要来了?

* 来源: * 作者: admin * 发表时间: 2025-07-25 17:26:33 * 浏览: 8

新的监管风暴已经出现。

近期,亚马逊大规模删除评论的现象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。众多卖家纷纷反馈遭遇了严重的掉评情况,对销量和店铺运营产生了极大的冲击。与此同时,欧盟近期通过的一项跨境电商新规,势必也将会对所有非欧盟跨境卖家造成巨大影响。

亚马逊删评严查刷单行为

从卖家的反馈来看,大量链接的评论数量急剧减少。有卖家表示,其 Listing 的评论从300多条直接降到40多条,近乎腰斩;还有部分卖家的 Listing 评分从原本的4.9星大幅降至3星、2星,销量也因此受到影响。

不仅美国站出现了这种情况,不少日本站卖家的评论也被 “清空”,有卖家一觉醒来惊呼:“天塌了,亚马逊今天把评论都删完了!”

据了解,在此次删评行动中,存在刷单行为的卖家成为重点清理对象。卖家Mark坦言自己确实有刷单行为,他猜测,亚马逊很可能知道卖家在刷单,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,只能进行大规模删评。

事实上,每年Prime Day前后,亚马逊都会有类似的动作。今年也不例外,而且从时间跨度来看,情况更为严峻。很多卖家从5月、6月就开始经历掉评,每天掉几条,直到近日大规模爆发,直接一次性大面积掉评,导致销量持续大幅下滑。

掉评其实并非毫无章法。不少卖家发现:销量越大、评价基数越高的链接,掉评的比例往往较低;反之,销量本就低迷又频繁刷单的链接,常常一夜之间“秃头”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亚马逊的删除动作既可能一次性清空上百条,也可能分批慢慢“割肉”,被拿掉的评价里既有测评单,也混着真买家的自然评论。

于是圈子里流传一句话——“掉评才是日常,不掉反倒反常”。

当评论大面积蒸发,消费者惯常的“先看评价再下单”路径就被打断:星级骤降、文字骤减,直接动摇他们对商品质量和适配度的信心,转而投向竞品怀抱也就顺理成章。

对于把评论视为“流量发动机”的卖家而言,任何一次大规模掉评都等同于拔掉气门芯:星级下滑带动搜索权重骤降,流量与销量随之雪崩。中小卖家抗风险能力本就薄弱,若核心链接被“剃头”,现金流立马吃紧,甚至可能直接关店。

“我现在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刷后台看评论数。”卖家老刘把监测做成了例行晨会:一旦发现数量骤减或评分跳水,立刻兵分两路——自查是否触碰了平台红线,若是则火速整改;若怀疑系统误杀,就整理采购发票、物流单号等证据,向亚马逊递交申诉。在老刘看来,这套“监控-诊断-应对”的闭环,是这几年能在几次“屠评”中活下来的关键。

从时间窗口看,亚马逊的清扫已呈现明显的“旺季前定律”。每年Prime Day或黑五网一前夕,平台都会启动算法+人工的联合清洗,刷单、合并僵尸、返现索评等灰产首当其冲。随着AI识别模型升级,过往侥幸逃过审查的旧评论,也可能在二次回溯中被“补刀”。

简言之,评论生态的合规化已不可逆:过去靠“猛药”冲排名的打法,如今只会让店铺死得更快。与其寻找漏洞,不如把精力转向Vine计划、透明定价、优质售后等白帽手段,用时间换安全,用产品换口碑。

欧盟新规强制中国卖家设本地仓

亚马逊正掀起“大面积删评”风暴,卖家们忙着应对平台收紧的规则,努力重建评论生态。而与此同时,欧盟针对跨境电商的新规也在持续加码。

近日,欧洲议会以619票支持、26票反对的压倒性票数通过了一项跨境电商提案。

该提案将大幅抬高非欧盟卖家的准入门槛,其核心直指中国跨境卖家。根据新规,非欧盟卖家——尤其是中国卖家,必须在欧盟成员国至少设立一个本地仓库,商品需先统一进入该仓库并完成合规检查,之后才能发往消费者手中。此举主要是为了打击直接邮寄包裹的“点对点”模式,以此防范申报价值造假和逃避监管等问题。

与此同时,欧盟还彻底取消了此前低于150欧元的免税门槛,所有跨境电商商品都得缴纳相关税费。不仅如此,为了鼓励卖家使用本地仓,政策中还设置了包裹入境处理费的差异:直邮包裹要缴纳2欧元处理费,通过本地仓发货则只需0.5欧元。

据悉,这一新规的出台,主要源于欧盟对跨境电商乱象的长期担忧。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,2024年进入欧盟的46亿件小额包裹中,有91%来自中国,其中65%存在故意低报货值以避税的行为。SHEIN、Temu、AliExpress 等平台凭借低价和高效物流,在欧洲消费者中颇受欢迎,但它们的快速渗透也引发了欧盟内部的诸多忧虑,涉及产品安全、税收流失以及对本地产业的冲击等方面。因此,欧盟希望通过加强监管和合规检查,从根本上规范跨境电商生态。

对于中小卖家来说,新规带来的成本压力尤为突出。本地仓的租金、库存管理和物流费用可能占到总成本的30%-50%,10欧元商品的终端价涨幅会达到15%-40%,这或许会让中小卖家的利润空间几乎归零。杭州某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坦言:“9.9欧元包邮模式彻底终结了,我们的资金链支撑不起海外仓的建设。”

此外,鉴于非欧盟卖家必须在欧盟设立本地仓,那些无力承担仓储成本的非欧盟跨境卖家,要么得寻求托管仓储服务,要么就只能选择退出部分欧洲市场。目前,社交平台上已有不少卖家表示,计划转向东南亚、中东等市场,以此规避欧盟严苛新规带来的压力。

从当前情况来看,尽管新规的具体实施时间尚未确定(其中本地仓要求预计2028年全面落地),但这几乎已标志着欧洲跨境电商市场 “低价直邮” 时代的终结。以往中小卖家常用的小包免税加无审查的运营模式将被打破。

与此同时,随着本地仓、税费、处理费的叠加,低价商品的竞争力会迅速下降。短期内,对于非欧盟跨境卖家而言,能获得一个欧洲本土账号将是最优选择,这能节省巨额成本;或者也可以重新规划物流布局,比如考虑第三方海外仓。而从长期来看,非欧盟跨境卖家则需适应更高标准的合规要求。

可以肯定的是,未来,拥有本地仓、合规能力强且供应链稳定的企业将更具优势,而那些依赖低价直邮、税务不合规的中小卖家则将面临巨大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