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单包裹查询
查快递

查无结果,请检查单号和快递公司是否有误

亚马逊VINE新规生效!新品上线狂揽30条绿标

* 来源: * 作者: admin * 发表时间: 2025-07-17 17:45:32 * 浏览: 6

2025年Prime Day刚刚落下帷幕,从行业反馈来看,这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大促并未带来预期中的“增长高潮”。流量不如往年、转化乏力,成为不少卖家复盘时的关键词。

而在这种普遍“哑火”的氛围下,一项在大促前已悄然落地的Vine新规,开始重新进入公众视野。

01

亚马逊Vine计划重大调整

据了解到,亚马逊在近期对Vine计划做出了重要调整。如今,卖家在新品尚未正式上架之前,就能够提前为符合条件的FBA商品注册Vine。

此前,Vine计划的注册规则要求商品必须先完成入库并上架,之后才能进行注册,这导致获取评论的周期往往要在商品上架后数周。而此次规则变更,打破了这一限制,将评论获取周期从原本的“上架后数周”,大幅缩短至新品“发布当天”。按照规定,卖家通过该计划,最多可为商品获取30条由Vine Voices(亚马逊平台上具有高信誉的买家群体)提供的真实评价,助力产品积累口碑与信任度

官方称,此举意在破解新品冷启动难题。内部数据显示,Vine评论最高可拉升新品销量30%,并同步提升转化率与搜索排名。

然而,这项“优化”在卖家社群中引发了不少讨论与质疑。

有卖家提出:“评论真的能在上架当天就出来吗?”“就算买家下单了,样品也得经过发货、收货、试用环节才能评论,流程根本不可能压缩这么快吧?”

也有卖家从实际操作层面提出疑问:“我的货确实进了FBA,但Listing没设置成可售状态,Vine Voices怎么找到并下单呢?”“注册时间提前了,评论真能跟着提前吗?这节奏靠谱吗?”

从卖家的讨论来看,疑问不仅集中在“评论是否能这么快生成”,更在于这套流程究竟如何跑通。对此,不少资深业内人士进行了拆解分析:

注册提前 ≠ 评论提前,但评论节奏整体前移

Vine计划的评论生成流程并未“跳过”下单、收货、试用等必要环节,依然需要遵循正常步骤。不过,由于卖家现在能在新品入仓前就完成Vine注册,一旦FBA接收商品并将状态更新为“可售”,系统就能立刻向Vine Voices派样,让评论链路提前启动。

这其中的核心逻辑在于后台设置的“时间差”设计:将产品网站发布日期(PSLD)设定为未来的某个时间,同时将报价时间和卖家发布日期留空或提前设置。这样一来,商品页面对普通用户仍处于隐藏状态,但Vine Voices可以提前访问并领取样品。正如一位卖家所说:“我的Listing还没正式上架,评论者就能下单领样,这一步非常关键。”

若派样过程顺利且买家收货及时,评论最早可在商品入仓后的5-7天内生成,从而实现“产品一上线就有反馈”,有效缓解新品初期“零评价裸奔”的困境。

尽管评论节奏能够提前启动,但不少卖家提醒,评论质量的核心仍取决于产品本身的打磨水平

“提前获取评价固然是好事,但一定要用最完善的版本去测试。”一位卖家坦言,他今年提前为两个SKU启动了Vine计划,结果评分却“翻车”了:“正常客户评价能打到4.2分的产品,经过Vine测试后,30条评价直接让评分掉到3.8分,五星率仅50%。而去年通过测评,评分还能稳定在4.3到4.5分,五星率达70%,可见好评率明显下滑。”

此外,货期节奏若把控不当,同样容易出问题。“顾客等了一个月,收到的却是差评产品,后果反而更致命。”因此,在品控尚未稳定、新品打磨还不充分的情况下,过早开启Vine计划,反而可能加速暴露产品短板。
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新规同步强化了平台对合规操作的审查力度。亚马逊明确规定,禁止通过合并变体、规避限制等方式刷取评价,一旦查实,卖家将面临Vine资格取消、账户冻结等处罚。所以,卖家在借助新规提升效率的同时,更要坚守合规红线。

02

亚马逊卖家又被“恶搞”

就在众多卖家忙着适应Vine新规、摸索评论节奏之时,又有卖家遭遇了一场看似“蓄意为之”的主图恶搞事件。

近日发现,某款12V锂电池产品的链接主图出现严重异常,图中充斥着大量挑衅性文字,诸如“你支付试试”“有种你别取消”等,语气激烈,显然并非正常运营操作所致。

据卖家透露,该链接的运营方此前就被质疑存在“频繁下单却不付款”的行为,以此恶意干扰竞争对手的转化率及表现数据。对于此次主图被异常更换,圈内有猜测认为,这是“同行看穿其套路后的反击”——通过替换主图并附上讽刺性文字,公开“揭穿”其不当操作。

目前,该Listing的主图已恢复正常。

事实上,这类“主图宣战”的操作近来并非个案。此前就有一款月销超过2000单的高压清洗机链接,因疑似遭遇恶意跟卖,其品牌方直接将主图换成带有大量中文文字的“警告图”,不仅明确点名竞争对手,甚至喊出“2000万库存不要了,也要陪你玩”的激烈宣言。

这两起看似相似的“主图事件”,背后的动因却大相径庭:前者更像是同行博弈中的反制与曝光,后者则是在平台维权无果情况下的孤注一掷。

但无论初衷是反击还是自保,一旦主图沦为情绪的宣泄口,最终受损的仍是Listing本身。在当前平台内容审查机制尚未完善、维权路径依旧模糊的情况下,这类极端操作只会让局面愈发难以收拾。

因此对卖家而言,主图并非战场,也承受不起博弈的代价。与其用“自毁式”的方式表态,不如将精力投入到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、寻找更稳妥的应对方案上。